液压站设计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> 液压系统 > 工程机械 >
轴线类起重机配套液压站设计

轴线类起重机配套液压站设计

  • 所属分类:工程机械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10-22 15:56
  • 产品概述

轴线类起重机作业时需实现多轴同步驱动、转向控制及稳定制动,其配套液压站设计需围绕 “高压适配、流量精准分配、抗冲击性、空间紧凑型” 四大核心需求展开,同时兼顾起重机动态作业中的压力波动补偿与能效优化,具体设计内容如下:

一、液压站核心参数确定

参数设计需以起重机额定载荷、轴组数量、最大行驶速度及转向角度为基准,确保液压系统与整机工况精准匹配:

工作压力:考虑多轴同步驱动时的载荷分布不均,系统额定工作压力设定为 25-31.5MPa,峰值压力通过溢流阀限制在 35MPa 以内,避免高压对管路及元件的冲击;针对转向回路,因负载相对较小,工作压力可降至 16-20MPa,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转向响应速度。

流量配置:主驱动回路流量根据轴组数量计算,单轴驱动流量按 8-12L/min 设计,多轴并联时需通过流量分配阀实现均匀分流,确保各轴转速偏差≤5%;转向回路流量按单轴转向动作需求设定为 5-8L/min,结合转向频率动态调整,避免流量冗余导致的系统发热。

油箱容量:基于系统总流量与散热需求,油箱有效容积按系统每分钟最大流量的 3-5 倍设计,同时预留 15%-20% 的空气空间,防止油液因温度升高膨胀溢出;若起重机作业环境温度较高(如高温地区),可适当增大油箱容积至流量的 5-6 倍,增强自然散热能力。

二、液压系统回路设计

回路设计需实现 “驱动、转向、制动” 三大功能独立控制,同时通过关联回路保障作业安全性与稳定性:

主驱动回路:采用 “双联变量柱塞泵 + 多联电磁换向阀” 结构,变量泵根据负载需求自动调节排量,降低空载能耗;各轴驱动马达通过电磁换向阀独立控制,配合单向节流阀实现马达启停缓冲,避免启动时的冲击载荷;回路中串联高压过滤器(过滤精度 10μm),防止杂质进入马达影响使用寿命,同时设置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驱动压力,当压力超过额定值 10% 时触发溢流阀卸荷,保护系统元件。

转向控制回路:采用 “定量叶片泵 + 电液比例换向阀” 组合,比例阀通过接收起重机转向控制器的电信号,精准调节转向油缸的伸缩速度与位置,实现多轴同步转向(转向角度偏差≤1°);回路中设置双向液压锁,在断电或失压时锁定转向油缸位置,防止起重机行驶中出现意外转向;同时并联蓄能器(容量 0.5-1L),补偿转向过程中的压力波动,提升转向平顺性。

制动回路:分为行车制动与驻车制动,行车制动采用 “低压控制高压” 模式,通过低压电磁阀控制高压制动油缸,实现快速制动(制动响应时间≤0.3s);驻车制动采用弹簧制动、液压松闸结构,当系统压力低于 8MPa 时,弹簧自动推动制动活塞实现驻车,确保起重机停驻时的安全性;回路中设置压力继电器,当制动压力不足时触发声光报警,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处理。

辅助回路:包含油液冷却、过滤及补油功能。冷却回路采用强制风冷式冷却器,当油液温度超过 55℃时,冷却风扇自动启动,将油温控制在 35-55℃范围内;补油回路通过低压齿轮泵向主回路补油,防止系统出现空穴现象;同时在油箱出油口设置回油过滤器(过滤精度 20μm),配合油箱内的吸油过滤器(过滤精度 80μm),形成两级过滤,确保油液清洁度达到 NAS 8 级标准。

三、液压元件选型原则

元件选型需兼顾性能、可靠性与适配性,避免因元件不匹配导致系统故障:

泵类元件:主驱动回路优先选用高压变量柱塞泵,其容积效率≥90%,可适应高压、大流量工况;转向回路选用定量叶片泵,噪声低(≤65dB)、流量稳定性好,满足转向精准控制需求;补油回路选用低压齿轮泵,成本低且抗污染能力强。

阀类元件:换向阀选用电磁换向阀,响应时间≤0.1s,确保动作快速切换;流量控制优先采用电液比例流量阀,实现流量连续可调,适配多轴同步需求;压力控制选用先导式溢流阀,调压精度 ±5%,稳定性优于直动式溢流阀;单向阀选用液控单向阀,反向密封性能好,防止油液倒流。

执行元件:驱动回路选用高速液压马达,额定转速≥1500r/min,输出扭矩根据轴组载荷计算,预留 10%-15% 的扭矩余量;转向回路选用双作用单杆液压缸,缸径与杆径根据转向力需求设计,同时选用高强度活塞杆(材质 45# 钢调质处理),表面镀铬(镀层厚度 0.05-0.1mm),提升耐磨性与抗腐蚀能力。

辅助元件:油箱采用 Q235 钢板焊接成型,内壁进行磷化处理(磷化膜厚度 5-10μm),防止锈蚀;管路选用冷拔无缝钢管(材质 20# 钢),外径根据流量计算确定,壁厚满足高压工况下的强度要求(按 31.5MPa 压力计算,壁厚≥3mm);管接头选用卡套式接头,密封性能好,安装便捷,避免螺纹接头的泄漏风险;密封件选用丁腈橡胶(NBR)材质,耐油温度范围 - 20-120℃,适配矿物液压油,同时在高压部位选用组合密封(如格莱圈 + 导向带),提升密封可靠性。

四、结构与散热设计

结构布局:液压站采用集成式布局,将泵组、阀组、冷却器、油箱等元件集成在同一底座上,底座采用型钢焊接,通过减震垫与起重机车架连接,减少整机振动对液压站的影响;阀组采用叠加式或集成块式设计,缩短管路长度(管路总长控制在 5m 以内),降低压力损失(压力损失≤0.5MPa);油箱顶部设置检修口(直径≥300mm),便于元件维护与油液更换,侧面安装液位计与温度计,实时监测油液液位与温度。

散热设计:除强制风冷冷却器外,油箱外壁可设置散热翅片(翅片高度 15-20mm,间距 10-15mm),增强自然散热效果;若起重机作业环境温度持续超过 40℃,可在冷却回路中增加水冷换热器,通过起重机冷却水系统实现二次散热;同时优化管路布置,避免管路密集堆叠,确保空气能在元件间顺畅流通,减少局部过热。

五、安全与防护设计

压力保护:除溢流阀外,在泵出口及各执行元件入口设置压力传感器,实时采集压力数据,当压力超过设定阈值时,控制系统自动切断泵组电源,同时触发溢流阀卸荷,双重保护防止系统过载。

液位与温度保护:油箱内设置液位开关,当油液液位低于最低刻度时,停止泵组工作并报警,防止泵空转损坏;温度传感器与冷却系统联动,油温过高时自动加强散热,油温过低(低于 10℃)时,通过电加热器(功率 2-5kW)预热油液,避免低温启动时的元件磨损。

防护措施:液压站外部设置防护罩(材质冷轧钢板,表面喷塑处理),防护罩预留通风孔与观察窗,既防止异物进入,又便于观察内部工况;管路外层包裹隔热套管(材质玻璃纤维),避免高温管路烫伤操作人员,同时减少环境温度对油液的影响;电气元件(如电磁阀、传感器)采用 IP65 防护等级,适应起重机作业中的粉尘、水汽环境。


标签

版权所有: Copyright © 沈阳诺德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辽ICP备13004614号-7网站地图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