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油液状态管理:液压系统的 “血液保养”
液压油是液压系统的核心介质,其清洁度、黏度、水分含量直接决定系统性能,需重点监控:
油位与油质日常检查
每日开机前,检查油箱油位是否在液位计的 “最高 - 最低” 刻度之间(通常为液位计的 2/3 处),若油位过低需补充同型号、同品牌液压油(禁止混用不同牌号或品牌油液,避免添加剂反应导致油质劣化)。
观察油液外观:正常油液应为透明或淡黄色(新油)、无浑浊、无气泡、无异味;若出现乳白色浑浊(可能混入水分)、黑褐色沉淀(油液氧化或磨损杂质)、刺激性气味(高温劣化),需立即取样检测,必要时更换油液。
油液清洁度与污染控制
每日检查系统过滤器状态:观察过滤器压差指示器(如指针变红或报警灯亮),若达到报警值(通常压差≥0.3MPa),需及时更换滤芯(高压系统滤芯精度一般为 3-5μm,低压系统为 10-20μm,需使用原厂或同等精度滤芯,禁止用普通滤网替代)。
每周至少 1 次用便携式油液污染度检测仪(如 NAS 等级检测仪)抽样检测,确保高压系统油液清洁度不低于NAS 6 级,低压系统不低于NAS 9 级;若污染超标,需检查油箱密封、管路接口是否泄漏,同时开启系统循环过滤(单独启动滤油机)2-4 小时。
油温控制
开机后实时监控油温,正常工作温度:低压系统 20-50℃,高压系统 20-60℃。
若油温过高(超过 65℃):检查冷却系统(如冷却器风扇、冷却水阀是否开启,冷却水压力是否正常(通常 0.2-0.4MPa),冷却器芯体是否堵塞);若油温过低(低于 15℃):启动油箱加热器(若有),待油温升至 20℃以上再加载运行,避免低温下油液黏度大、流动性差导致泵吸空或元件磨损。
二、关键元件检查:保障系统 “动力与控制” 可靠
针对泵、阀、缸、蓄能器等核心元件,需通过 “看、听、摸、测” 判断状态:
液压泵(高压泵、低压泵)
每日开机后听运行噪音:正常泵运行应无尖锐异响(如 “嘶嘶声” 可能为吸空,“撞击声” 可能为轴承磨损或柱塞卡滞);
摸泵体温度:外壳温度应≤70℃(手触可耐受),若局部过热(超过 80℃),需检查泵的吸油管路是否堵塞、油液黏度是否过低,或泵内部磨损(如柱塞、配流盘磨损);
每周测泵出口压力:通过压力表检查泵空载压力(应接近 0)、加载压力(是否达到额定值,如高压泵 21MPa、低压泵 14MPa),若压力波动过大或无法达到额定值,需检查溢流阀是否卡滞或泵内泄漏。
控制阀组(伺服阀、换向阀、溢流阀等)
伺服阀(AGC 系统、弯辊系统核心):每日观察阀组无渗漏,检查伺服阀线圈温度(≤60℃),通过系统 PLC 监控伺服阀输出电流是否稳定(无异常波动);若出现辊缝控制精度下降(如带钢厚度偏差超差)、动作响应迟缓,需排查伺服阀是否污染(可拆洗或用专用清洗剂冲洗),禁止随意调整伺服阀调零螺钉。
溢流阀、换向阀:检查阀组接口无油液渗漏(若有渗漏,需紧固接头或更换密封圈,禁止用生料带等非专用密封件);手动操作换向阀手柄(若有),确认动作顺畅无卡滞。
液压缸(压上缸、弯辊缸、平衡缸等)
每日检查缸体与活塞杆:活塞杆表面无划伤、锈蚀(若有轻微锈蚀,用细砂纸打磨后涂液压油防锈;严重划伤需更换活塞杆),防尘圈无破损(防止灰尘进入缸内导致密封磨损);
观察缸体是否渗漏:缸底、缸盖接口无滴油(允许轻微湿润,但不允许成滴流淌),若渗漏严重,需停机更换密封件(如 Y 型圈、格莱圈,需匹配油液材质,如丁腈橡胶适用于矿物油);
每周检查液压缸动作同步性(如两侧压上缸):通过位移传感器或标尺观察,同步偏差应≤0.1mm,若偏差过大,需调整伺服阀控制参数或检查缸内有无卡滞。
蓄能器
每日检查蓄能器压力:通过压力表(或压力传感器)确认预充氮气压力(胶囊式蓄能器预充压力通常为系统工作压力的 60%-70%,如高压系统 21MPa 时,预充压力约 12-15MPa);若压力过低,需补充氮气(使用专用氮气瓶,禁止充压缩空气,防止油液氧化);
检查蓄能器壳体无变形、接口无渗漏,若壳体出现鼓包或锈蚀,需立即停用并更换(防止爆裂风险)。
三、系统运行状态监控:及时发现 “隐性故障”
通过设备自带监控系统或人工检测,跟踪系统关键参数,提前预警异常:
压力监控
实时观察高压系统(压上、弯辊)、低压系统(卷取、小车)的压力表 / 压力传感器数值,记录压力波动范围(正常波动应≤±0.5MPa);若出现压力骤降(可能为管路破裂、阀组内漏)或压力无法建立(可能为泵故障、溢流阀卡滞),需立即停机排查。
动作精度与响应性
检查带钢平整过程中,辊缝调整、弯辊力控制的响应速度(如指令发出后,液压缸动作延迟应≤0.1s);若响应迟缓,需检查伺服阀流量、油液黏度或管路节流情况。
观察辅助设备(如钢卷小车、穿带导板)动作是否顺畅,有无卡顿、爬行(低速时动作不均匀),若有爬行,需检查液压缸排气是否彻底(打开排气阀排空气)或油液污染导致阀卡滞。
泄漏检查
每日巡检时,重点检查管路接头、法兰、阀组接口、液压缸活塞杆根部等易渗漏部位,记录渗漏点位置和渗漏量;
对于轻微渗漏(如接头湿润),可在停机时紧固螺栓(力度适中,避免损坏螺纹);对于严重渗漏(成滴或流淌),需立即停机,更换密封件或损坏的管路(更换管路时需用同规格无缝钢管,焊接后需酸洗钝化,防止焊渣残留污染油液)。
四、清洁与防护:避免 “外部污染” 侵入
液压系统对清洁度要求极高,日常需做好设备外部与环境防护:
油箱与设备外部清洁
每周至少 1 次清理油箱顶部及周围杂物,打开油箱盖加油或检查时,需先清洁油箱盖及周围区域(用无尘布擦拭),禁止在粉尘、水汽大的环境下开启油箱(防止杂质落入);
清理设备表面油污,避免油污积累导致散热不良,或油污滴落地面引发安全隐患(如滑倒)。
环境控制
确保平整机组所在车间的粉尘浓度≤10mg/m³,湿度≤75%(湿度过高易导致油液进水);若车间粉尘较大,需加强设备防护罩密封,或在油箱呼吸口加装干燥过滤器(防止空气中水分、粉尘进入油箱)。
工具与备件管理
维护时使用专用工具(如扳手、滤芯扳手),工具需提前清洁(无油污、无铁屑);
备用滤芯、密封件、液压油等需存放在干燥、清洁的库房,密封件避免阳光直射(防止老化),液压油桶需直立放置,桶口密封完好(防止水分、杂质混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