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轧管机组液压系统的维护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稳定运行、钢管生产质量及机组寿命,需围绕油液清洁度、压力稳定性、元件状态、参数监控等核心要点开展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油液管理:保障系统 “血液” 洁净
液压油是系统的核心介质,其清洁度、黏度、氧化程度直接影响元件寿命(如伺服阀对污染度极其敏感),需重点关注:
油液清洁度控制
严格执行 “三级过滤”:新油注入油箱前通过精细滤油器(过滤精度≤3μm)过滤;系统回油管路加装高压过滤器(精度≤5μm);油箱吸油口安装粗过滤器(防止大颗粒杂质吸入)。
定期检测污染度:每 1-2 周通过颗粒计数器检测油液,确保达到NAS 7 级(关键回路需达 NAS 6 级),超标时立即更换滤芯并排查污染源(如密封件磨损、管路锈蚀)。
避免外界污染:添加新油时使用专用加油装置,开盖检查时确保环境清洁;维修元件(如液压缸、阀组)时需在洁净区域拆解,避免灰尘、铁屑混入。
油液性能监控
定期检测黏度、酸值、水分:每 3 个月取样分析,黏度变化需≤±10%(如 L-HM46 液压油黏度应保持在 41.4-50.6 mm²/s),水分含量需≤0.1%(超标会导致元件锈蚀)。
按时更换液压油:正常工况下每 6-12 个月更换一次,若系统出现过热(油温长期>55℃)或污染严重,需缩短更换周期;换油时彻底清洗油箱(用面团粘除残留杂质),避免新旧油混合污染。
二、压力与流量监控:确保系统动力稳定
压力参数巡检
每日检查泵站出口压力、各执行元件工作压力(如轧辊调整缸压力),记录波动范围,确保压力稳定在设定值 ±5% 以内(如工作压力 31.5MPa 时,波动不应超过 ±1.5MPa)。
关注蓄能器状态:每周检查蓄能器充气压力(通常为工作压力的 60%-70%),若压力不足需补充氮气(禁止使用氧气,防止爆炸);若频繁失压,需检查皮囊是否破损。
流量与油温控制
监控油泵输出流量:若流量异常下降,可能是泵内磨损或吸油管路堵塞,需及时检修,避免因流量不足导致执行元件动作迟缓。
严格控制油温:正常工作油温应在 30-50℃,超过 55℃时需检查冷却系统(如水冷器是否结垢、风冷器风扇是否正常);油温过低(<15℃)时,启动前需开启加热器,避免油液黏度太高导致泵吸空。
三、关键元件维护:预防故障源头
伺服阀与比例阀
定期校准:每 3-6 个月通过专用设备校准伺服阀的输入信号与输出流量 / 压力的线性关系,确保控制精度(如辊缝调节误差≤0.01mm)。
避免冲击:检修时禁止用高压油冲洗阀组,防止阀芯卡滞;系统卸压时需缓慢操作,避免液压冲击损坏阀内精密部件。
备用件管理:储备同型号伺服阀,确保故障时能快速更换(更换后需重新校准)。
液压缸
检查泄漏与变形:每日观察缸体与活塞杆连接处是否漏油(若有泄漏,可能是密封件老化,需及时更换耐高压聚氨酯密封件);定期测量活塞杆直线度(弯曲度>0.1mm/m 时需校直,避免加剧磨损)。
维护活塞杆表面:每周清洁活塞杆并涂抹防锈油,若发现表面划伤或镀铬层脱落,需及时修复(轻微划伤可抛光,严重时需重新镀铬),防止锈蚀扩大。
泵组与电机
巡检振动与异响:每日检查油泵和电机的运行状态,振动值应≤4.5mm/s(通过振动检测仪测量),若出现异常噪音,可能是轴承磨损或油液不足,需停机检修。
定期更换易损件:每 2000 小时更换油泵滤芯、轴承;每 5000 小时检查泵内柱塞与缸体的配合间隙(超标时需更换)。
四、管路与辅助元件:保障系统 “通路” 畅通
管路与接头
定期检查管路固定:避免管路因振动磨损(尤其是靠近机架的高压软管),接头处采用防松措施(如加装锁紧螺母),发现渗漏立即更换卡套或接头(禁止用生料带等临时密封)。
避免管路折弯:高压软管的弯曲半径需≥10 倍管径,防止内部钢丝层疲劳断裂;长期停机后,需检查管路是否因低温收缩导致接头松动。
过滤器与液位计
及时更换滤芯:根据压差报警器提示(压差>0.3MPa 时)或每 1 个月更换一次过滤器滤芯,避免滤芯堵塞导致系统压力损失。
监控液位与通气帽:保持油箱液位在 1/2-2/3 之间,不足时及时补充同型号液压油;定期清洁油箱通气帽(内置滤网),防止灰尘进入。
五、故障预警与应急处理
建立状态监测系统
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压力、温度、流量、振动等数据,接入 PLC 系统实现超标报警(如油温>60℃、压力>35MPa 时自动停机)。
定期分析故障记录:统计伺服阀卡滞、液压缸泄漏等高频故障,针对性排查根源(如油液污染导致的故障需强化过滤,安装位置偏差导致的磨损需调整机械精度)。
应急处理要点
系统超压时:立即关闭泵站电机,检查溢流阀是否失效,手动卸压后排查管路堵塞或执行元件卡滞问题。
卡钢等紧急情况:触发急停按钮,确保系统快速卸压(响应时间<0.1 秒),避免液压缸过载损坏;故障排除后,需重新校准辊缝位置再启动。